发布日期:2024-08-03 04:32 点击次数:94
水西门网店装修,古庐江县城六道城门之一。曾用名“小西门”“通济门”,始建于明崇祯十二年(1639)。《安徽省志·建置沿革志》记载:两汉时期(前206-220),庐江郡治舒县城署,“考其遗址,位于今庐江县城池乡(今柯坦镇)城池村池埂,地名大城畈,今遗址城墙依稀可见,30米护城河尚存。”
东汉末,群雄割据,庐江郡一分为二,吴(孙权)庐江郡仍治舒县,魏(曹操)庐江郡治阳泉。延康元年(220),曹魏代汉,无舒县。西晋太康元年(280),三国归于晋,恢复舒县。元熙二年(420),东晋亡。替而代之的是一些短暂的小朝廷,史称南北朝(420-589)。南朝·宋泰始二年(466),今县境改设灊县,治今庐城南二里;梁武帝天监年末(519),改灊县为庐江县,仍治今庐城南二里。治,旧称地方政府所在地。南北朝时期的庐江县(潜县)均“治庐城南二里”,此“庐城南二里”今为何处?
庐城水西门
规模初显
从馆藏地方志书、艺文杂记等古籍文献以及当地的古迹遗存考据:东汉末,曹操驻军舒县,并开垦白湖(今白湖农场)操练水军。当时的舒县城距白湖旱路有60多里,交通多有不便。走水路从白湖经黄陂湖有一内河(今县河)可达舒县城中途一山冈脚下(即今“庐城南二里”),于是曹操便令在此地建一驿站和一养马场(后人称为马厂冈),以作来往舒县城与白湖之间的中途休息之地。后来逐渐驻军于此,酒肆茶楼、客栈商铺随之兴起,当地百姓则谓此地为舒县城的附城。(马场和附城均被列入地名,载入史志,今隶属庐城镇。)
由此推断,时庐江县(潜县)城署位处“庐城南二里”,即今日之庐城镇附城村境域。
唐昭宗景福元年(892)七月,淮南节度使、吴王杨行密驻军庐江,建私人宅邸,名紫芝坊。昭宗光化元年(898年),吴王移镇广陵(扬州),便舍紫芝坊建寺,取光化年号为光化寺(今庐城中心区内的金刚寺),并专程登冶父山迎请伏虎禅师,拜为住持。时年伏虎禅师于冶父山开毗尼法坛,大江南北不断有僧、尼慕名投奔,伏虎禅师便将光化寺纳入冶父寺下院。(《天下名胜志》:光化寺内有金刚院,院碑贾易之文也,寺乃因院易名为“金刚寺”。)
光化寺佛事日兴,香火旺盛。为满足香客所需,专营“香火”的“禧香阁”“逸香轩”“妙香坊”等网店装修,以及特设居士、香客们的旅舍、食肆,皆绕光化寺四周相继而设,市镇雏形初现。
宋建隆二年(961),陈留(今河南开封市陈留镇)谢惟士,由大理评事(类似今高级法院审判员)调任庐江县令,于城之北“重建县署”。庐江县城署渐由“庐城南二里”北移。
时庐江县城署为松散型的市镇,无城垣。元至正年间(1341-1368),战乱,县人许荣,“保障乡邦,为筑土城。周围约五百丈,高一丈有奇,池深六尺,广二丈五尺。”
明洪武七年(1374),迁建文庙于城北;明景泰年间(1450-1457),知县李显重修,建镇东、凤台、桐城、大西门、北门共5道城门。弘治十一年(1498),知县胡旸于旧址重筑土墙,上覆以瓦。万历年间(1573-1620),县尹轩尚朱、李旸吉相继将土城墙改用砖砌,其城墙基宽九尺,墙顶阔六尺,高一丈五尺,周围八百五十二丈。崇祯十二年(1639)后相继建牛马墙,浚濠阔五丈,深一丈五尺,建重关,并建西南石坝二处,绕城开有6道城门,东为朝阳门,南为凤台门,西有大西门、小西门,北为拱斗门、小北门,作为出入口。每道城门都建有城楼阁,各城门外均有护城河,并有石桥。庐江县城始显规模。
清顺治《庐江县志》《庐江县城图》
“绣溪春涨”
清顺治十二年(1655)筑南门滚坝,蓄水灌濠,修益重关及各门城楼、城铺。道光二十八年(1848)大水,城墙严重毁损。咸丰、同治年间,太平军与清军和地方团练几度进行庐城争夺战,殃及城池,先后数次重修。
关于庐城六道城门网店装修,现馆藏清朝顺治、康熙县志刊《庐江县城图》记载,六门分别为:东门、南门、大西门、小西门、大北门、小北门。但在大清朝最后一部县志,光绪《庐江县志》(1885年刊刻本)刊《庐江县城垣图》,六道城门又分别赋予雅名,上海淘宝美工招聘即:阳和门(东门)、时阜门(南门)、迎恩门(大北门)、拱辰门(小北门)、利成门(大西门)、通济门(小西门)。
此六道城门之名,均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寓意,如:阳和门,乃“时在中春,阳和方起”,寓四季祥和;时阜门,寓意“物阜民丰,民殷财阜”;迎恩门,寓恭迎皇恩之意;拱辰门,“辰”,北极星,众星拱北极;利成门,“利成”,仪礼也;通济门,融通调济、往来通达之意。六道城门,昭示着古庐江县乃礼仪之邦,四季祥和、物阜民丰。
纵览馆藏明清地方志书,古庐城由“筑土城”到“改用砖砌”,城门有初始5门到6门,均无“水西门”之说。
兼职美工网站那么庐城“水西门”位于何处?又始建于何年呢?
笔者查阅所及地情资料丛书,得知庐城水西门实乃小西门之别称也。究其因,系与古庐江八景“绣溪春涨”相关联——
清光绪《庐江县志》(卷之二·山川)载:“绣溪,距治西里许。旧志距治十五里,水出郎家诸山,汇黄家涧东流过七里涧入县河,西日映之水纹如绣,故名。”又,“县河,自治西南窑埠河、中字河、绣溪河诸水东北流至城西角通过通济桥下,引文明河湾环南流……”
昔日,每当春雨连绵,上游沟满渠流,汇集于绣溪河,滔滔奔腾,孙家畈柳树埂一带,形成“云低岸花掩,水涨滩草没”。是时如晴影掠空,伫立西门城垣,可见到西山重影,淡云缥缈,峰峦翠黛,烟云树木。如遇阴雨降临,又见远近迷雾一团,时遮时现,烟亭雾榭,时隐时露,仿佛仙阁蓬莱。这些都是因绣溪河水春涨,烘托出一幅浓墨淡影的动人山水画。时文人墨客美其名曰“绣溪春涨”。清顺治知县孙宏喆主修《庐江县志》,汇集邑内山水景观,列“绣溪春涨”为“庐江八景”之首。
然而,绣溪河由于水源大,出口小,河道弯曲,每当进入仲夏雨季,“晴空忽作云水怒,霹雳倾盆一瞬间”,山洪暴发,注入绣溪河的水,一时不易排出,水漫通济桥,城西角小西门(通济门)地段顿成泽国。整个汛期内,出入城门需有舟楫。于是,“小西门”便有了“水西门”之称。
清光绪《庐江县志》《绣溪春涨图》
古韵新生
沧海桑田,庐城古城墙历经兵燹战火和水灾,累圮累建,建而复圮。逝者如斯夫,千年岁月,弹指一挥间。庐江县城古城垣与城门均消逝在历史的尘埃中,唯有西门湾、西门岗上、水西门等,载入地名录,传承于世。
2021年9月19日,于古庐城“水西门”旧地之西,昔日绣溪河之上游,今日中塘河、苏家河之间,一条集特色餐饮、休闲娱乐、文创体验、生活配套于一体,兼具古韵、时尚和人气的特色文化街区——“滨湖集团·庐江水西门”正式开街。
水西门由28栋单体建筑组成,前坊后院营造6万平方米新江淮风格古韵街区。其建筑风格为北方中式、古建移植,民国建筑、现代中式,交相“徽”映。
进入街区,迎面而来的是倾罍广场。罍,在中国古代是一种盛酒器和礼器,盛行于商朝晚期至春秋中期。“倾罍”取自宋词《满庭芳》:“乘欢处,倾罍痛饮,珠贯引清歌。”寓意来到水西门乘兴而来,尽兴而归。
作为水西门公共文化展示地,街区中心有一徽州古戏台,名“潜川大观”,舞台两则抱柱联:“两岸风和,聊借清溪烹月色;千年韵古,且登雅阁觅涛声”,古戏台的形制加之文人墨客的添彩,让水西门更具文化气韵。
历史地名网店装修,绽放新时代的光芒。
特别声明:以上内容(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)来源于网络,不代表本网站立场。本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。如因作品内容、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我们联系的,请联系我们及时处理。联系方式:451255985@qq.com,进行删除。Powered by 上海淘宝美工招聘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
Copyright Powered by站群系统 © 2023-2024 鄂ICP备2023020028号-1 武汉承致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